《卖油翁》与“延庆寺”——探寻延外文脉之根

来源:延庆外国语学校  2020-03-26

延外历史渊源龙潭寺也称延庆寺,现存有七层舍利宝塔、山门、四令堂等古代建筑及龙潭池,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紧邻济源市延庆外国语学校。这里环境优美,是济源九景之一(龙潭夜月),又是济水发源地 。当时陈氏兄弟陈尧叟、陈尧佐、 陈尧咨在此读书学习,成绩显著,通过科举考…

延外历史渊源

龙潭寺也称延庆寺,现存有七层舍利宝塔、山门、四令堂等古代建筑及龙潭池,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紧邻济源市延庆外国语学校。这里环境优美,是济源九景之一(龙潭夜月),又是济水发源地 。当时陈氏兄弟陈尧叟、陈尧佐、 陈尧咨在此读书学习,成绩显著,通过科举考试,先后考中状元,世人惊叹赞颂。 当地称 “一门四进士(含陈省华)  ”和  “陈门四状元(含陈省华的女婿傅尧俞 )”。因此龙潭寺是文人墨客和读书人向往之地,在北宋煕宁七年(1074 ),陈省华的重孙陈知俭,为纪念曾祖父和三个祖父,在当年延庆寺的四贤读书处,重修建筑命名“四令堂”。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撰写《四令堂记》,记录陈氏一 门的功德 。

故事背景

《卖油翁》这篇文章,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写的 。他以高超的艺朮手法简明扼要、活灵活现、浅显易懂的说明熟能生巧,精益求精的道理,是国家民族文化旳精典,教育一代又一代人从中受益 。又被选入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,人人皆知 。可故事情节发生在济源市龙潭寺,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。了解发源地历史环境能进一步深刻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。先看卖油翁的部分原文:

陈康肃公尧咨善射,当世无双,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,有卖油翁释担而立,睨之,久而不去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,但微颔之。康肃问曰:“汝亦知射乎?吾射不亦精乎?”翁曰:“无他,但手熟尔。”康肃忿然曰:“尔安敢轻吾射!”翁曰:“以我酌油知之。”乃取一葫芦置于地,以钱覆其口,徐以杓酌油沥之,自钱孔入,而钱不湿。因曰:“我亦无他,惟手熟尔。”康肃笑而遣之。

史记载和译文,陈尧咨父亲陈省华,四川人,任济源县令,陈尧咨兄弟三人随父来济源,在龙潭寺读书学习和练习骑马射箭,他在墙上画一个人,在百步之外射箭,大部分都能命中目标,赢得大家的喝彩。其中有一卖油翁看后放下担子,不以为然的说:“这有什么,只不过是熟悉一点罢了。”尧咨听后,心中不悦地说:“我射的箭是独一无二的,没有人胜过我,我父亲是当今济源县令,大家都说我的本领大,你老头算什么!敢出狂言乱语。”老头哈哈一笑,说:“你看我的。”拿一只空葫芦(当时盛油用葫芦)放在地上,用一只手拿一铜钱放在葫芦口上,一手从桶内舀了一勺油,迅速把油从1米的高处倒入葫芦,油从铜钱中间的小孔穿过,一滴也没掉外面,手上没粘一滴油,连续三次,次次准确,直至葫芦倒满。在场的人都掂着脚,瞪着眼,屏着呼吸,仔细观看,无不惊讶。陈尧咨也出了一口长气,心想山外青山楼外楼,还有好汉在前头。我的功夫不如他。就虚心地说:“老先生,刚才我的态度不好,向你认错,请原谅。愿拜师请教,老先生的功夫是怎样练的。”老头说:“我家住在西北灵山村,距这里五里路,经常往返于此,今年86岁,祖上三代一直卖油,从8岁就跟父亲到处卖油,14岁就能操此业,卖油已有76年了。”尧咨领悟了一个道理:老头倒油的本领是长期练出来的,熟能生巧,精益求精。

教育意义

从此,陈尧咨发奋学习,刻苦练武,射箭能百发百中,百步外能射中铜钱小孔。21岁时考上进士第一名,后来当了宋代的大官(吏部尚书),成了显赫有名的人物。当时欧阳修采访了陈尧咨的成长经历,并到济源考查,写了千古绝唱《卖油翁》的故事,成了流传至今的名篇佳作。